《淨善講壇7》修觀的真義

修觀與唸佛一樣是佛法修行的通學。佛陀臨涅槃時殷殷垂訓弟子:「我入滅後,汝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。」這「四念處」(或稱「四念住」)即是佛法修學之入門。念即觀,處即所觀之境;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是謂「四念法」或「四觀法」,是「三十七道品」的基礎,它通大小乘。

如何修觀呢?其實《圓覺經》及《大乘起信論》中所講的「止觀」法門都是非常微細的慧觀,與《觀無量壽經》的十六觀一様,皆非我們常人可以隨心修學的。我們常人只要能「粗觀」即可。如何「粗觀」呢?其不二法門就是「感覺自己的感覺」。因為是「粗觀」,所以它不需刻意止息任何妄念;可以隨著妄念起伏去靜心反思的。

在我修學經驗中,生病及煩惱的時候修觀最容易有所體會。那時四大不調,根本無心唸佛。但如果我們當下能夠「感覺自己的感覺」,便很容易體會到我們的色身真是一個軀殼,所有的苦樂順逆無不是瞬間交織且不停𨍭換的;更莫明奇妙的是這些「感覺」一㸃都無法自己作主!等病好了後,煩惱解決了,似乎一切恢復正常——但其實只是在等待下一次的病痛與煩惱再起而已!「粗觀」能觀到這一步基本上就入門了。

接下來我們就要「觀佛」。什麼叫「觀佛」呢?念念不離佛就是「觀佛」。很多人執著經義,以為觀想佛身的大小及各種相好便是「觀佛」。以末法時代言,這其實是一種不大有意義的觀法;如按《金剛經》的義理,這種觀想根本就是一種「色見」!

《觀無量壽經》第八及第九、第十三觀講示觀佛要領。在第八「像觀」中,世尊首先說明我們為何要「想佛」及所以能夠「想佛」的道理?世尊說: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諸佛正遍知海,從心想生。」在第九「真身觀」中則說:「以觀佛身故,亦見佛心;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無緣慈攝諸眾生。」到了第十三「雜想觀」,世尊就作了一個總結說:「無量壽佛身量無邊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;然彼如來宿願力故,有憶想者必得成就。」說到底,沒有佛力加持我們凡夫「觀佛」是很難的;幸好我們的心力等同佛力,見一佛等於見十方諸佛,「以見諸佛故,名念佛三昧。」

經云「生佛平等」,「佛力、業力、眾生心力不可思議」。心力既等同佛力,何以又生自生而佛自佛呢?其實這就像一個含金的礦石一樣,雜質不除永遠是塊石頭,如果去除了雜質顯現了純金的性質後,無論這金子製作成怎樣的金器,它的「金性」是永遠不變的。就眾生位來說,修「四觀法」便是去除我們的雜質,好譲我們的佛性得以逐漸顯現。而「觀佛」自然是就佛位來立志的,我們要像佛一樣常保慈悲心就會自見佛心與佛身了。修觀的意義也在於此!

(撰稿人 : 宗在居士)

Published by ehb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