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義辯證5》「自性」的究竟

「自性」一詞也是我們學佛人常說的詞彙,如「自性本覺」「自性自度」「自性能生萬法」等等。它們是什麼意思呢?為什麼「自性」具備如此多的功能?

「自性」一詞譯自梵語svabhava,意指一種形而上的存在或主體,即「本體」或「本我」。原始佛教主張「無我」,因此不存在「自性」的說法;但從部派佛教起,則認為「我」固然無自性,但「法」是有自性的;其後大乘佛教興起,「中觀學派」及「瑜伽行派」皆否認「自性」的存在,而「如來藏學派」則持肯定態度。我們習知六祖惠能開悟時說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!何期自性本不生滅!何期自性本自具足!何期自性本無動搖!何期自性能生萬法!」不僅是對「自性」的肯定,更是無比讚嘆!

六祖所說的「自性」糅合自「如來藏識」和唯識學中的「第八識」,為一無形無相的「本我」(或稱「般若智」)。如他在《壇經‧付囑品》裡說「自性能含萬法,名含藏識,若起思量,即是轉識,生六識,出六門,見六塵,如是一十八界,皆從自性起。」自性本清淨,一旦起心動念有所造作便現萬法;反過來自心歸依淨,一切塵勞、愛欲境界皆不染著即是菩提。迷為識,悟則為智,修行不外從自己的心意識上來轉,故六祖曰「自性具三身,發明成四智,不離見聞緣,超然登佛地。」他所強調的「自性自悟」和「自性自度」也是同樣意思。六祖認為:三世諸佛,十二部經,在吾人自性中本自具足,不假外求,唯須自悟,但需求善知識指示方見。《壇經‧懺悔品》:「何名自性自度?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,將正見度。即有正見,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,各各自度;邪來正度,迷來智度,惡來善度,如是度者,名為真度。」

從「自性能含萬法」到修行必須「自性自度」,有一個邏輯關係,比較好理解;而「自性」與「萬法」的關係就聚訟紛紜了!首先是自性何以能「生」萬法呢?萬法不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嗎?跟「自性」有什麼關係?答案是:萬法之生確實跟「自性」無關,而是跟「自心」有關!

《大乘起信論》云「真如不守本性,真如變易,真如受薰染,真如缘起。」《華嚴經》曰「譬如真如,恆守本性;譬如真如,無有變易,法性清淨無染。」又曰「法身無染,究竟清淨。」《維摩詰經》亦謂「法常寂然,滅諸相故;法離於相,無所缘故。譬如真如,體性無生。」這些經典文句不外說明三件事:一、「自性」是清淨無染的,不會改變;二、「自性」或「真如」無形無相,不能作「實體」看;三、萬法之「生」是因為薰染故,即「緣起」是也。「自性」既然究竟清淨、無有變易,自不會被薰染(法身無染);那麼是誰被薰染呢?弄清楚這件事才能了解「真如不守本性」的意思;也才能真正了解「自性能生萬法」的真諦;而這正是理解六祖思想的關鍵。

按唯識學說,心意識為一切造作之源,而其造作所形成的「業」會薰染阿賴耶識(含藏識),然後由此決定我們在三界中的位置。因此受薰染的正是「心」。由於「心」追隨外緣,造成薰染而生萬法,遂使「真如自性」無由顯露。這便是「真如不守本性,真如變易」的意思。如果體悟這個道理,則因「心」被薫染而無由顯露的「性」便會當下開顯出來,而此時所「生」的萬法就成為「用」,至此所謂「自性能生萬法」這句話才可成立、才有意義。六祖說「一切般若智,皆從自性而生,不從外入。不悟,即佛是眾生;一念悟時,眾生是佛。故知萬法盡在自心,何不從自心中,頓見真如本性。」自心與自性可視為一體之兩面;心是用,性是體;心依性而明,性由心而現,故曰「明心見(現)性」!

(撰稿人 : 宗在居士)

Published by ehb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