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微雲雨露》前言

佛陀釋迦牟尼在2500年前,自菩提樹下成道之後,住世弘法四十五年,度化諸多有情,依四聖諦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緣、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最初教義,教導弟子傳承弘揚,並繼以隨順根機、契理說法,啟迪眾生迷悟,可謂用心良苦。

   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朝,幾經朝代興衰變革,其理論的傳播以及法脈衍續的過程,大致分成漢傳佛教、藏傳佛教等的「北傳佛教」,以及上座部佛教的「南傳佛教」; 而歷代迄今多位高僧、對於佛法學說的闡揚,與優秀經師們的努力傳道,佛教已然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之一。

    台灣早期佛教,自明鄭由閩南傳來,再經清代至日治時期,有史家認為台灣佛教至此,有「月眉山派」「觀音山派」「法雲山派」「大崗山派」四大法派 ; 二戰以後,中國外省來台定居的漢傳佛教僧侶,相當程度主導了本地的佛教發展,而與源自漳泉流行、較偏向【世俗化】的本土民間佛教,都發揮很大的相互影響力量。

    台灣的佛教信仰人數,據統計約佔全體2300萬人口的35%,其可能與道教、儒教或其他宗教信仰有所重疊 ; 但另據其他統計,若照台灣的宗教形式,摻雜有佛教信仰因素的台灣民間信仰多達80%,所以,說「佛教」是台灣最大的宗教並不為過。

    目前台灣社會上的佛教徒,普遍認同《慈濟功德會》《佛光山》《法鼓山》《中台山》四大慈善事業團體,可視之為台灣戰後的佛門四大名山(另外《靈鷲山》的無生道場,還有趨向漢化的《藏密》等體系,亦頗有不少的信眾) ; 至於個別法脈與推展模式縱有差別,在現代文明與環境的變遷之下,強調「人間佛教」「佛教生活化」「心靈環保」等白話訴求,可以說是各家共同致力的主旨重心,而無明顯的宗派之分了。

    然而,台灣雖已擁有如此多具有規模的宗教社團,與四處輒見的寺廟建築可供依託参拜,但是,人心的浮動與群體的躁鬱現象,並未因此安穩減低 ; 究其緣故,除了過度頻繁政治活動所造成的【執相雜染】心態之外,對於佛法【緣起性空】的義涵並沒有真正了悟,表面上盛行的法會儀軌、乃至只求現世福報的捐錢布施,多少都偏離了佛陀教導我們的本意。

    總之,我們深入釋尊弘法志業的字字珠璣 : 背誦佛經艱澀文言的句子也好、恪遵戒律上要求的守則也好,其實都不是佛陀「濟生」「度死」的真言妙義 ; 無論我們在念佛、持咒、讀經或拜懺之時,先要安住當下的信念、捨棄【攀緣心】的妄想,才能免除所謂「心隨境轉」的無明罣礙。在修行的道路上,任何表相的「浮雲蔽日」或「風雨晦明」,都不足以阻礙我們修慧行善的意志 ; 相反的,若能學會淨觀「微雲雨露」的妙有,將如微雲之空性自在、雨露之法味清涼,從而深切領會出佛理的殊勝可貴之處,尤有進者,明白三千大千世界裡,眾生法性平等均霑,則必油然興起「利他」的心願,真正體現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佛教精神。

常曦(寫於「微雲雨露」專頁啟筆前)

Published by ehb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