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義辯證10》品輩往生說釋疑

「品輩」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品類,是淨土宗特有的說法,也是最使人誤解的說法。

關於求生彌陀淨土,因信願深淺、發心大小、持誦多少、修習勤惰等差異,加上宿根福德因緣殊異,求生淨土的品類亦各有不同。在《無量壽經》中分上中下三輩;《觀經》中則分九品。至於三輩往生與九品往生的同異,古來大德則有「三輩與九品互為開合」及「三輩與九品相異」兩種觀點。

《無量壽經》:「其上輩者,捨家棄欲,而作沙門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無量壽佛,修諸功德,願生彼國。」其中輩者,「雖不能行作沙門,大修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,一向專念無量壽佛,多少修善,奉持齋戒,起立塔像,⋯以此迴向,願生彼國。」而下輩者,「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,一向專意,乃至十念,念無量壽佛,願生其國;若聞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,乃至一念,念於彼佛,以至誠心,願生其國。」

《觀經》九品之說出於第十四、十五、十六觀。其上品為信受大乘經法者,即「三福」淨業中的「行福」;其中品上生與中生者為持戒之小乘行人,即「三福」中的「戒福」;中品下生為未聞佛法但行諸善的人,即「世福」。至於下品三類則全為造惡及破戒不淨凡夫,臨命終時遇善知識開導信受始得往生,實際在「三福」之外了。

三輩的共同點是都要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無量壽佛,願生彼國」;三輩行人沒有不信佛及造惡者。而九品有善有惡,有信佛也有不信佛者,涵蓋較廣。故主張三輩比配九品者(如《龍舒淨土文》)似嫌牽強。

淨土教門往生之行不外兩途:一者諸行,二者念佛。諸行萬差,功德不等,隨功德大小而有品類之別;念佛平等一如,同乘佛力,因既相同,果自無差,故無品類之分。淨土三經,凡直說念佛者皆不言品類;而說諸行處,方說品輩。故知諸行往生有品輩,念佛往生無品輩。「品輩」乃為說明閻浮提眾生根機差別,目的在引導一切眾生信佛念佛以求往生成佛;根機善者固可堅定其志,根機劣者更蒙佛哀愍特存一線希望。佛的慈悲智慧表露無遺!

或曰:《無量壽經》三輩往生文一一皆說念佛;又《觀經》第十六觀下品三類亦皆言念佛。如何謂經文直說念佛者皆不言品類?

細讀經文可知:三輩文雖說念佛,但兼說諸行,是為引導諸行根機的人歸入念佛的方便說。正如善導大師所說「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,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」至於九品之類更是世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開示了十三淨觀諸行後,為廣攝群機而再加入的包括行「三福」在內的行者,因此更是以諸行為主體。善導大師因而特別指出:「看此《觀經》,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,總是佛去世後,五濁凡夫,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。何者?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;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;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。以惡業故,臨終藉善,乘佛願力,乃得往生。」又云:「如來說此十六觀法,但為常沒眾生,不干大小聖也。」

或問:蕅益大師《彌陀要解》謂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,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。」又如何解釋呢?

其實這也是蕅祖的權宜說法,其目的是要引導修觀想參究的人歸入持名一行,俾能最終憑藉持名功夫提高所謂的「往生品位」。故蕅祖強調說「行人信願持名,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。是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。」又曰「持名者,光明壽命同佛無異;同以無漏不思議業,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,同盡無明,同登妙覺。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,超盡四十一因位。」

念佛往生西方乃是以彌陀果地覺為凡夫因地心,往生者既同受彌陀氣分,皆為不退,自是品同一類,正如經曰「其諸聲聞、菩薩、天、人,智慧高明,神通洞達,咸同一類,形無異狀,但因順餘方,有天、人之名;顏貌端正,超世稀有,容色微妙,非天非人,皆受自然虛無之身,無極之體。」曇鸞祖師謂「本則三三之品,今無一二之殊,亦如淄澠一味,焉可思議!」印光大師亦曰「既得往生,則入佛境界,同佛受用,凡情聖見,二皆不生。」品輩之說全為對機之言,非關念佛往生境地明矣!

(撰稿人 : 宗在居士)

Published by ehb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