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義辯證9》佛教「淨土論」通釋

「淨土」指佛功德所成就之地。釋迦牟尼佛時代雖有過去七佛與未來佛的信仰,但佛土皆不離娑婆世界。後來隨著大乘佛教興起,才產生十方三世諸佛的說法;而諸佛各有佛土,因之佛土也充滿虛空之中。其中有些佛土是諸佛為教化眾生而發願成就的,相較於我們所在的「穢土」而言,更是具有彼岸性質的「淨土」。阿閦佛國土是這類淨土中最早形成的,依《大寶積經·不動如來會》(不動如來即阿閦佛) 的記載:阿閦佛的世界名為妙喜世界,位於娑婆世界東方一千佛國土的那邊;阿閦佛的世界,充滿花香、音樂及成行成列的七寶菩提樹;彼佛世界沒有三惡道,黃金布地,柔軟如兜羅棉,有八功德水環繞其間;彼國人民沒有婬欲,唯受法樂。欲生其國必須行六波羅蜜。

東方除了阿閦佛的妙喜世界外,後來還發展出藥師佛的琉璃光世界。依據《藥師如來本願經》敘述,藥師佛的功德,與其說是鼓勵眾生求生琉璃光淨土,倒不如說旨在救濟眾生現生的疾苦災難,所以眾生視藥師佛如藥王或醫王,可以應病給藥,消災延壽。相對於東方的現世光明,西方的佛國淨土便代表一種幸福安穩的歸宿。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都是西方之佛。據《大般涅槃經·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》云: 「西方去此娑婆世界,度四十二恆河沙等諸佛國土,彼有世界,名曰無勝。彼土何故名曰無勝,其土所有嚴麗之事,皆悉平等,無有差別,猶如西方安樂世界,亦如東方滿月世界,我(釋迦佛)於彼土出現於世;為化眾生故,於此界閻浮提中,現轉法輪。」而「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」則信仰更為普遍、更具代表性!

淨土的目的在幫助人們成佛;因為娑婆世界環境不好,容易障礙人們成佛,所以諸佛以其願力創造各種淨土接引眾生往生成佛。換言之,往生淨土為眾生成佛過程的一種中途站,並非最終目的。在淨土中,修持者可以直接依佛學法,由於淨土無令修持者生起煩惱及痛苦的外緣,所以修持不會退轉;而在淨土中修得正果後,修持者還會自願回到六道中救度眾生,或者變出化身在六道中利益眾生(此稱「倒駕慈航」)。阿彌陀佛及其所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淨土中最為殊勝者,故世尊經常提到,更無問自說專門向衆生介紹並勸說往生。

關於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來源,至今未有定論,但可能是由北印的迦濕彌羅一帶或尼泊爾地方開始流傳,則是無可置疑的。因大乘經典多由這些地方出現;該處位於印度西北邊,靠近伊朗,故很容易受古波斯信仰之影響。 在佛經中言及淨土思想者,據研究合計有:漢譯經論二九〇種,梵文經論三十一種,但沒有一部阿含系的經典。這說明淨土思想的確由大乘經論而來,並非原始佛教的產物。又統計這些言及淨土思想經典的譯者,自後漢至元共七十五人,其出身也大多為西域或北印。這也說明淨土思想的確來自北印或中亞一帶。此與「般若經」來自南印經西印流傳至北印,恰好成一對比。「般若經」被公認為大乘佛教最初期的經典,於公元前後以具體的型態出現於北印,因此像《無量壽經》等在形成過程中受到般若思想的影響,是多數學者的共同結論。如阿彌陀佛的發願便受到《道行般若經》菩薩發願的影響而來;又如《阿彌陀經》與《無量壽經》中所描寫的極樂世界模樣,大多由《小品般若經》而來,其描寫幾乎雷同。

諸佛功德所成就之地皆為「淨土」,而「極樂即淨土」的觀念,在鳩摩羅什翻譯《阿彌陀經》時似乎尚未具體形成,二百年後玄奘重譯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才逐漸明確。這一觀念的形成應該與曇鸞以後的淨土家有關。曇鸞距羅什約百年,他引用龍樹菩薩的《十住毗婆沙論·易行品》說明易行道是靠信佛因緣,乘佛本願力往生淨土之道,在敘述淨土的十七種莊嚴之後說:「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,能生真實淨信,必定彼安樂佛土。」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具備這些莊嚴功德成就才稱為「淨土」;他說「安樂淨土諸往生者,無不淨色、無不淨心,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,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。」曇鸞在此將龍樹的十方佛土拿來專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。之後的道綽著《安樂集》則頻繁使用「淨土法門」或「淨土教」等指稱彌陀淨土法門。到善導時更加明確,如其《法事讚》中便用「淨土教」一名專指彌陀信仰。從此「淨土」就成了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同義詞。

一切淨土皆由菩薩在因位時誓願及努力修行而成,故諸佛受用的佛土理應清淨無穢;但唯獨釋迦牟尼佛例外,如前引《大般涅槃經》所述:釋迦牟尼佛本出現於西方的無勝世界,「為化眾生故,於此界閻浮提中,現轉法輪。」一佛同時居於兩個佛土,這要如何解釋呢?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均各有其不同的國土,那麼諸佛的淨土究竟是方便示現的化土?還是功德示現的報土?《仁王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上曰「三賢十聖住果報,唯佛一人居淨土;一切眾生暫住報,登金剛原居淨土。」如是則淨土與報土如何分別?有關淨土種類的探討由是而生。

關於淨土的種類,印度的唯識學家分為三種,即法身佛淨土、報身佛淨土及應身佛淨土。法身佛淨土只有成就佛果時才能達到,但它和佛的法身一樣無形無狀;報身佛淨土是佛的受用土,又有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之分,除佛以外,大菩薩亦能達到;應身佛淨土指佛為救度眾生而隨方變化出來的淨土,凡俗眾生可以倚靠五力(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)而往生其中。

中國祖師對淨土的分類稍有不同,這自隋代以後便一直被提出來討論並成為諸宗判教的重要內容。此中,唐代法常及智儼、道宣、道世等,根據《攝大乘論》的十八圓淨說,將淨土分為四種:(一)化浄土,即化現十方的所有淨土;(二)事淨土,指眾寶莊嚴的十方淨土;(三)實報淨土,由諸種理行所成,而以三空為門,以諸波羅蜜為出入的淨土;(四)法性淨土,即真如所依、無住無本,能建一切法之淨土。

隋慧遠、智顗、吉藏等名僧則不專用《攝大乘論》的說法,而參酌《仁王般若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等論述淨土種類。慧遠是中國第一個系統論述淨土的祖師,其《大乘義章》中分淨土為三種:(一)事淨土,凡夫所居;(二)相淨土,二乘及諸菩薩化他之土;(三)真淨土,初地以上菩薩乃至諸佛所居。天台宗智顗承襲而再分為四種:(一)凡聖同居土,指人、天兩道之凡夫,與聲聞、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。(二)方便有餘土,指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地前菩薩所居之土;此等之人,係修方便道,斷除見、思惑者,故稱方便,但尚餘無明根本惑,故稱有餘。(三) 實報無障礙土,為斷除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,係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,故稱實報無障礙土;純屬菩薩之居,無有凡夫二乘。 (四)常寂光土, 為全然斷除根本無明之佛的依處,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,乃常住(法身)、寂滅(解脫)、光明(般若)之佛土。其分類影響甚廣。此外,禪宗主張唯心淨土,否定各種指方立向的淨土。

專弘彌陀教法的淨土宗當然也有自家的淨土論述。從曇鸞開始即主張西方淨土在三界之上,既為彌陀報土,也是凡夫往生之地;道綽承之,但其論述不脫般若中觀之說。善導則直接引述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經》、《大乘同性經》等經說,強調「平生業成、凡夫入報」之義,使淨土法門另開局面。案善導以前他宗祖師,認為十念往生是佛「別時意」之說,是一種鼓勵眾生的方便說法;又以報土為初地以上的大菩薩才有資格登入,否定地前菩薩及二乘、凡夫可以往生報土,如果承認地前菩薩及凡夫等得以往生,那麼彌陀淨土就不是報土而是應化土。善導則推翻這些說法,極力主張勸生淨土是佛出世本懷,當生即可成就,「諸佛大悲於苦者,心偏愍念常沒眾生,是以勸歸淨土。」而西方淨土就是阿彌陀佛的報土,「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,致使五乘齊入」;不但一般凡夫,縱使罪惡深重的凡夫亦得憑佛願力往生之。

佛國淨土雖然靠菩薩初發心時的誓願及其發心後的修持始能建成,但亦必須靠所化眾生的共同努力方能竟功;即必靠能化、所化的願行連結始能完成。《放光般若經》: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菩薩云何能淨佛土?佛言:菩薩從初發意已來, 常淨身口意,並化餘人淨身口意。是故菩薩捨眾惡已,自行六波羅蜜,亦勸進入,使行六度。持是功德,與眾生共求佛國淨土。」《大智度論》亦曰「莊嚴佛世界事大,獨行功德,不能成就,要須願力,譬如牛力雖能挽車,要有御者能有所至,淨世界願,亦復如是,福德如牛,願如御者。」淨土是由願力而成,不是僅由修行的功德而成;修行的功德,只是能夠成就淨土的「牛」,本願力才是指導「牛」來成就莊嚴淨土的「御者」。因此諸佛在因地時,為成立淨土,先要培養預備生其淨土的眾生,作為在淨土中的教化對象,這樣方能完滿成就其淨土的莊嚴;若僅有淨土而沒有求生淨土的眾生, 這樣的淨土是沒有意義的。《維摩詰經·佛國品》云「眾生之類,是菩薩佛土。所以者何?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,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,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,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。所以者何?菩薩取於淨土,皆為饒益諸眾生故。」就是這個意思!

淨土是諸佛功德所成就之地,是由佛菩薩與眾生的願行共同努力所成就的莊嚴聖地;它其實代表世人生生世世的共同願景,是佛子共同理念的實踐與進化的成果。沒有眾生的淨土是空的;而沒有佛菩薩願力及行持引導教化的眾生是沒有方向的。佛法廣大無邊,由信入,依願而行,以悲智廣度有情眾生。淨土正是一切福慧資糧的連結地!

(撰稿人 : 宗在居士)

Published by ehb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