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淨善講壇2》

佛經中的微塵宇宙觀(兼談「眾生平等」)

我初讀《華嚴經》時對於「一二相生」的法界觀(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即宇宙觀)便很有體會。其主旨是說宇宙萬物是相生相成的,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就像把兩面鏡子對照,我們會發現它們彼此鏡中有鏡、相中有相層層無盡一樣。

後來依淨土法門修學【普賢行】時,為了參研「普賢十大願王」中反覆提到的「佛剎極微塵數」的意思,再深入參究《華嚴經》,讀到「入法界品」中「菩薩能修普賢行,遊行法界微塵道,塵中悉現無量剎,清淨廣大如虛空。」這首偈時,才真正領悟到佛教的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,原來便是基於上述「一二相生」的宇宙觀。

「微塵」一詞常見於佛經中,它本來是個量詞,晚近學者甚至認為它源於希臘古典哲學中的「原子論」,即宇宙萬物莫不由這些微細的物質所構成。但如何構成卻在古希臘和古印度的思維中產生分歧;前者認為是靜態的,後者則認為是動態的。

我們如果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「質能轉換」和「能量守恆」定律看,似乎古印度及佛教的說法是對的。晚近量子物理學更證明,微量子中的西格斯場會接收人的意志,來改變微量子的存在樣態。那不幾乎證明了「萬法唯心所造」的說法了嗎?

其實佛教看世界是「大小如一」的。我們凡夫自然證不到「盡虛空遍法界」的法身境界,也無法理解「一毛端藏三千」的微觀世界。但對於學佛的人而言,把世界看作一個整體,生命等價而無有差別,卻是我們最起碼的胸懷。

上面那首「微塵道」的偈子從句義上看,不外乎是講 : 即使是微塵世界,也具備無量無數和我們息息相關的生命,就像虛空一樣,只是彼此以不同的生命情態存在著,菩薩了解這個道理,便能以清淨無染的心,行化於大小如一的「微塵世界」。所以,平等對待眾生,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承擔眾生苦難,便是上面那首偈子的意思。

視世界如微塵,愛眾生如身命,平等忘軀,無厭無悔,我想,這就是普賢行「微麈道」的真諦了!

(撰稿人 : 宗在居士)

Published by ehba